纪实文学《梁家河》读后感- 学习心得体会范文(《梁家河》全文阅读读后感怎么写)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纪实文学《梁家河》读后感- 学习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
纪实文学《梁家河》读后感篇一
近期,我认真阅读了《梁家河》一书,该书全面生动地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七年的青春足印和奋斗历程,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源头和实践起点。通过阅读,我深为感动与震撼,深受教育和启迪。
第一,要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讲:“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来选择,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否则,环境再好照样会走错路。”正是梁家河这段饱尝艰辛的上山下乡经历,正是与黄土高原纯朴乡亲的血脉相连,铸就了总书记“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信念,并成为他坚持不懈的人生追求。作为党员,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从内心深处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推进“四个伟大”工程。要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第二,要树立人民情怀。从习近平总书记上山下乡时产生的“黄土情结”,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以及即将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以及反复提到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等重要论述,这些都源于他在陕北七年与乡亲们一起吃苦流汗的特殊成长经历。作为政府系统工作人员,我们必须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践行群众路线,把群众当兄弟姐妹来对待,把泾阳作为第二故乡来建设,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泾阳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贡献自己的一切力量。
第三,要严于律己奉公。公道自在人心。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七年,一言一行,都留下了公道正派、克己奉公的佳话,赢得了群众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敬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班子坚持以上率下,带头执行八项规定,在看似一件件小事的不断规范中,改变的是党的作风,净化的是全社会的风气。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我们必须向中央基准看齐,自觉遵守党的“六大纪律”,守住守好法律底线、纪律底线和用权底线,珍惜现有工作岗位,管好身边人,筑牢廉洁奉公的堤坝,在人民群众中树立形象,努力为党增辉添彩。
纪实文学《梁家河》读后感篇二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怀着崇敬和好奇的心情,我认真阅读了纪实文学《梁家河》这本书,书中用细腻的文笔、朴实的语言、鲜活的表达重现了习总书记在农村插队的七年艰苦知青生活和梁家河这个普通陕北贫瘠村庄的历史巨变,展现了习总书记青年时期崇高的理想追求、宝贵的政治品质、深切的为民情怀、强烈的进取精神、优良的品德作风和在艰苦条件下的成长历程。
“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我人生过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习近平在一篇文章中回忆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读后,掩卷长思,梁家河这个陕北小村庄真不简单,它里面蕴含着大学问,流淌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这就是梁家河精神,什么是梁家河精神?个人认为简要概括起来就是:人民情怀、党性信仰、崇高品德、实干担当、自强不息。
我们要学习习总书记一心为民的人民情怀。正如梁家河村党支部原书记石春阳所说,“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带领群众们打淤坝,发展农业生产,建沼气池,铁业社......对群众视如亲人、饱含真情,与群众打成一片,真心实意为群众服务,把人民的期待作为奋斗目标,“当年的知青习近平,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桩桩实事做起,为当地百姓谋幸福、谋发展,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也成为他后来一以贯之的人民立场。
我们要学习习总书记无比坚定的党性信仰。习总书记从一个彷徨、迷茫的北京知青,经历家庭的重大变故、生活的磨难和“生存还是毁灭”的挣扎,思想上不断成长,意志更加坚定,严格按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为百姓谋利益,由于受家庭原因的影响,先后写过十份《入党申请书》,实现了从普通知识青年到共产党员的身份转换。习近平的入党介绍人曾经对媒体介绍说,介绍习近平入党,“完全是因为习近平本人表现好,踏踏实实干,有想法,能团结群众、团结队干部”。
我们要学习习总书记崇高品德和人格魅力。勤奋好学,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习近平同志除了劳动,就是到处找书、看书,留下了三十里借书的故事,常常在微弱的煤油灯光下看书到深夜;平易近人,与群众打成一片;大局意识,把奖励给他的三轮车换成了村民最需要的手扶拖拉机、磨面机、粉碎机;感恩的心,40多年来对梁家河乡亲们的绵绵深情和关心牵挂;公道正派,在离开梁家河的前一天晚上,习近平同志在社员座谈会上说“要当好一个村的领导,必须一碗水端平。群众最讲究的就是“公道”二字,最信服的就是公正的人。”
我们要学习习总书记实干担当的精神。当年的梁家河缺柴少油,燃料、照明、用水是生产生活最大的问题,年轻的习近平就站在群众的角度,群众想什么,他就带头做什么,群众盼什么,他就带头干什么。于是他就带领村民打井,建立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创办铁业社等,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照明等问题。他身先士卒,脏活累活抢着干,以“能吃苦,干实事”的党员干部良好形象,赢得广大群众的高度赞誉和真诚拥戴。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都是优秀共产党员的标杆,在梁家河期间的谋事、创业、做人处处都露了个“实”字。
我们要学习习总书记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插队在贫瘠的陕北黄土高原,是当年知青插队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最为艰苦的地方之一,习总书记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艰苦劳动中,与群众一起放羊、铡草、挑粪、拉煤、修田,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冬天冰凉刺骨的泥水照样蹚,劳动中手掌起泡流血也在所不惜,在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同时,从没忘记学习和思考,坚持博览群书,积淀了丰厚的文化素养、知识素养、道德素养和理论素养。在艰难困苦的岁月中,年轻的习近平不是消磨了意志,而是奋起了人生的豪迈,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带领梁家河人民艰苦创业,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基层领导干部。
品读《梁家河》,追寻习总书记的成长足迹,如同走进了一个还原时空、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初心的精神宝库。从梁家河一路走来,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更加深厚,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这片黄土地出发,习近平的创新思维逐渐养成,逐步发展,日臻成熟。这份创新思维,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一个与时俱进、开放包容的理论体系。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共产党员,要在生活、工作中不断深入探究梁家河精神的内涵实质,从中获得教益、提升境界,为单位改革发展新征程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纪实文学《梁家河》读后感篇三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的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
这几天,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深刻学习当代纪实文学——《梁家河》,深刻体会习总书记当年插队梁家河七年的知青岁月,深刻感悟习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领导情怀!
当年,习近平等15名北京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号召上山下乡,来到延川县梁家河村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带领村民打坝淤地、发展沼气、修筑梯田、植树造林,在村里建立磨坊、裁缝铺、铁业社、代销店等,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梁家河村历届村“两委”会贯彻党的富民政策,带领村民艰苦创业,建设美丽乡村的艰难历程和巨大变化。习总书记在2015年2月13日重回梁家河村看望乡亲们的感人细节更使大家深受感动。
梁家河这个小村庄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
结合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村的岁月,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立足本职,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
做干部一定要为群众多办事、办好事。梁家河村山高坡陡,可耕种的田地较少,而在当年那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条件下,群众的最大生活来源就是农田,农田稀少就意味着农民吃不饱肚子,养活不了妻儿老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时任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带领其他知青与梁家河村村民打淤地坝,修筑梯田,打坝大部分都在冬季农闲时节,乡亲们都怕冷不想下水,每次他都带头赤脚站在冰中凿冰清理坝基,在他的带领下梁家河村建成了14座淤地坝,这么多年一直是梁家河村旱涝保收的聚宝盆。同时,为了解决村民的吃水、照明、打铁、穿衣等生产生活问题,习近平同志还带领知青和村民在村里建立了磨坊、裁缝铺、铁业社、代销店等,不断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习总书记是一个心向群众、为民着想,为民办事的人,他在短暂的7年当中用心与群众交往,用生命在劳动,努力改变山村的面貌。
做人、当干部一定要善于贴近群众,懂得感恩。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村待了7年,这7年他与当地群众一起吃玉米团子,住窑洞,睡土炕,打坝挑粪,建沼气,相互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也许是艰难的生活使他们的心贴的更紧。“1975年10月7日,我要上清华大学,走的前一天晚上,村上杀了一头羊,家家户户来代表和我话别,并送我临别纪念——笔记本,第二天早上,我睡起来推开门,外边站满了乡亲们,那一刻我哭了。”在看到这一段时我的眼眶都湿润了,我感受到了乡亲们对习总书记的依依惜别之情,感受到了他们的厚重的情谊,这也让我们大家更加的敬佩和喜欢这个人——习总书记。习总书记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1993年、2009年习总书记曾多次回到延安看望梁家河村的村民,挨家挨户看望乡亲,为他们送去了慰问品,还把患有腿疾的村民吕侯生接到福建,自己掏钱为其看病,他支持建设了梁家河小学、学校过水桥和延川中学教学楼,还给经济困难的群众寄来了钱,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问题。2013年延安遭受了持续降雨灾害,习总书记写信给村干部,说“你们在灾害中积极抢险自救,我很欣慰,让村里的乡亲们过生小康生活一直是我的心愿,希望你们真抓实干,努力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习总书记的话句句体现出他的群众意识,饱含大爱深情。
从你我做起,自觉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感恩是幸福的源泉,不懂得感恩,就等于没有一颗善于感知幸福的心灵。我们每个人都曾遇到过很多好人,在困境中帮助我们,让我们心存感激,但是扪心自问又有几个做到了回报和答谢呢,说到这里也许我们都会感到很惭愧。所以,从今天做起,我们都要向习总书记学习,努力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从容和充满爱心地与人相处,收获更温暖的情感回报。
回顾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岁月,对比梁家河的今昔变化,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人们时时感受到,梁家河这个坐落在陕西北部的小村庄,深深包含着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是无数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